第一階段:見 (Se)
「見」(挪威文Se,英譯:See)為第一階段,視覺藝術家郭展源將大型現地空間裝置作為工作坊辦理前的(互動)邀請,於首個週末展出。空間的褶皺發展自他記憶中的家庭場景,透過展間裡凹凸相綿延的地面和昏黃的投射燈光,他暗示、回應著過往自身與父親對話驟止,或是不被聆聽後徒留於家中木地板的連續的腳步聲、深淺足跡,像是地板會說話一樣,不安的身體感覺隨之包裹、蜷縮。
而音樂家曾瑋婷則以聲響呈現、回應郭展源記憶裡想像的扭曲空間和展覽空間。在對空間進行環境音的錄製後,他在聲音編輯的軟體中依據空間(裝置)的曲面、造形,重新詮釋、比對相應於空間線條的聲響波形、曲線,再透過埋於木作結構之下和牆上的音響同步播放。於展間所播放的聲響,其中的頻率、振幅和音量變化也因空間裝置的造形、木作與距離產生大小共振。
兩人透過自身對於空間的身體感知開展對話,將其轉譯為另個身體感知,並邀請觀眾的身體進入一個以非視覺為先決的、沈浸式的想像,藉以鋪墊未到來的即興作曲工作坊、即興演奏、聲響錄製的活動。

「見」(「見說見過」第一展間、第一階段);現地場域聲音裝置;音響、聲音、(隔音/防水)仿木紋 PVC 卷裝膠地墊、電容式麥克風、膠合板、OSB 膠合板、厚木板條;依場域尺⼨可變

「見」(「見說見過」第一展間、第一階段),現場裝置

「見」(「見說見過」第一展間、第一階段),現場裝置
第二階段: (Si)
第二階段「說」(挪威文:Si,英譯:Say)展示著曾於週間所進行多場與孩童協作的工作坊成果,兩人將即興作曲工作坊的錄音、聲響、對話作為此階段所播放的聲音材料,地面則散落工作坊中曾被使用的物件、敲擊樂器,邀請觀眾於週末現場共同體驗。音樂家曾瑋婷帶領參與工作坊的學童透過視覺與觸覺練習(剪黏圓形毛氈於空間中),探索空間和聲音的形狀,並創造非典型樂譜——空間樂譜:以不同的顏色和形狀作為讀譜方法,參與者輪流扮演指揮家與演奏家的角色,透過不同的物件、玩具或樂器進行即興演奏、聲音感知與非語言的表達,透過身體發聲、相互聆聽,共同探索一個溫柔的場域——一個能被仔細聆聽、接納的空間。

「說」(「見說見過」第一展間、第二階段);現地場域聲音裝置、工作坊;音響、聲音、(隔音/防水)仿木紋 PVC 卷裝膠地墊、電容式麥克風、膠合板、OSB 膠合板、厚木板條、毛氈、木蛙、墩墩鼓、鍵盤樂器、刮瓜、鈴鼓、口風琴、金屬座椅;依場域尺⼨可變

「說」(「見說見過」第二展間、第二階段),現場裝置

「說」(「見說見過」第三展間、第二階段),現場裝置

「說」(「見說見過」第二展間、第二階段),現場裝置(局部)

「說」(「見說見過」第三展間、第二階段),現場裝置(局部)
第三階段:見過 (Så)
「見過」(挪威文:Så,英譯:Saw)為最後一個階段的呈現,於工作坊期間所開展的視覺材料(空間樂譜)、樂器和物件均被移除,並播放著以工作坊對話為聲音文本,以及孩童即興演奏的聲響。兩人再次邀請觀眾進入另一場關於無圖像(imageless)的「觀看」與「回顧」的時態線索,探索在空間裡曾發生的工作坊與活動——即一個空間的過去式、現在式,或者是一個回顧性的組成部分:它們永遠無法與直接經驗共存,而是以零碎的形式伴隨。

「見過」(「見說見過」第一展間、第三階段);現地場域聲音裝置;音響、聲音、(隔音/防水)仿木紋 PVC 卷裝膠地墊、電容式麥克風、膠合板、OSB 膠合板、厚木板條;依場域尺⼨可變

「見過」(「見說見過」第二展間、第三階段),現場裝置

「見過」(「見說見過」第三展間、第三階段),現場裝置

「見過」(「見說見過」第三展間、第三階段),現場裝置
(空間攝影:Øystein Thorvaldsen;工作坊攝影:郭展源)
「見說見過」(SeSiSå)是一個以工作坊為基礎的展覽,展出於 TENTHAUS 的三個展間(2022 年 1 月 7—22 日)。音樂家/作曲家曾瑋婷與視覺藝術家郭展源於週間共同策劃多場各約 2 小時的即興作曲工作坊。工作坊對象為當地學童,許多為曾與 TENTHAUS 長期合作的莫勒加塔小學(Møllergata Skole)學童。莫勒加塔小學是一所位於奧斯陸市中心的學校,約 70% 的在校學童來自於非挪威裔的、不同的文化與語言背景。每場工作坊分別邀請三位學齡介於 8—12 歲的參與者,並於三個週末分別呈現工作坊過程前、後,不同階段的即興作曲成果:第一階段「見」(Se,英譯:See)、第二階段「說」(Si,英譯:Say)、第三階段「見過」(Så,英譯:Saw)。
「見說見過」(SeSiSå)作為第一章,發展自兩位台灣藝術家先前(2021 年 7 月)於 PODIUM 展出的前導計畫 「再見」(Vi Sees)。他們持續關注移居、身份認同不安,以及感官、記憶作為可能的知識。兩人嘗試梳理各自的家庭經驗、因世代間的溝通誤解而導致曾不被聆聽的記憶,再共同探討不斷浮動的個體身份認同,以及個體、集體身分認同間的交互關係。透過與跨文化、語言背景的學童協作,「見說見過」(SeSiSå)以工作坊、聲音、即興作曲作為展覽實踐,共建一個替代語言、多元包容的溝通平台,並藉以推展以過程為基礎的知識生產和相互聆聽的集體想像。
收錄於「見說見過」展覽第一階段「見」(Se)中的聲音作品(5 分 08 秒)
聲音設計、編輯:
曾瑋婷
聲音景觀:
曾瑋婷、郭展源、Åsmund Kvarme Skuterud
收錄於「見說見過」展覽第二與三階段「見」(Si)、「說」(Så)中的聲音作品(10 分 52 秒)
聲音編輯:
曾瑋婷、Åsmund Kvarme Skuterud;
音響工程、錄音:
Åsmund Kvarme Skuterud;
聲音景觀:
Åsmund Kvarme Skuterud、曾瑋婷、郭展源;
現地裝置:
郭展源;
計畫發展、技術支援:
Åsmund Kvarme Skuterud、林珈伃;
工作坊領導:
曾瑋婷;
工作坊攝影:
郭展源;
工作坊參與者:
莫勒加塔小學(Møllergata Skole)樂隊學童;
贊助支持:
挪威視覺藝術家基金會(Billedkunstnernes Vederlagsfond—BKV)、 挪威藝術委員會(Kulturrådet)
「論見說見過」(On SeSiSå)是於 Radio Tenthaus 圍繞展覽所展開的三場系列對談,播送於奧斯陸當地電台(105.8FM)與線上收聽平台(Inter FM)。對談以乍似嚴肅的「評論」(On)回顧、討論孩童的「創造力」,包含工作坊期間的發聲練習、即興演奏呈現,以及關於身體、場域和裝置間的關係。三場系列對談分別為:
2022 年 1 月 11 日
「論見說見過,第一部」:音樂家/作曲家曾瑋婷、藝術家郭展源、Montserrat Llampallas
2022 年 1 月 25 日
「論見說見過,第二部」:音樂家/作曲家曾瑋婷、 Christian Meaas Svendsen
2022 年 2 月 8 日
「論見說見過,第三部」:音樂家/作曲家曾瑋婷、莫勒加塔小學(Møllergata Skole)樂隊教師 Ole Magnus Næsbakken Ekeberg and Håvard Johansen